1、孙皓赐茶代酒
据《三国志·吴志·韦曜传》载: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,嗜好饮酒,每次设宴,来客至少饮酒七升。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,常常破例。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,他便“密赐茶荈以代酒”。这是“以茶代酒”的最早记载。
...
1、孙皓赐茶代酒
据《三国志·吴志·韦曜传》载: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,嗜好饮酒,每次设宴,来客至少饮酒七升。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,常常破例。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,他便“密赐茶荈以代酒”。这是“以茶代酒”的最早记载。
...据新罗《三国史》记载,新罗国27代善德女王(公元632年)时代,有位留唐的韩国和尚带回茶籽,种于韩国河东郡双溪寺,此为中国茶传入朝鲜国的最早记载。
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,是高句丽、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,据传六世纪中叶,已有植茶,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。后来,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,逐渐统一了全国。
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,中国与济、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,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。特别是新罗,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二十次以上,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。新罗人在唐朝主要学习佛典、佛法,研究唐代的典章,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。因而,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。
...中国的茶与茶文化,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,尤其是对日本茶道的发生发展,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。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内容,而日本茶道的发祥,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戚戚相关。
...唐代中叶,中国的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,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。毫不夸张地说,各国有关茶的知识、茶的栽培加工技术,直接或间接都与我国的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就连西方各国语言中“茶”的读音,也或多或少有着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“茶”的读音——中国给了世界“茶”的名字。
茶树是起源于中国吗?人类最早饮茶的历史也是起源于中国吗?这些追根溯源的问题一直是热爱饮茶人士心中不解的谜。2004年,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掘出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茶树根,茶树起源之谜也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,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。
...
日本茶道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时代,由中国唐代的鉴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带入日本,很快在日本的上层社会流传。
十五世纪初,名僧村田珠光(1423-1502)采用“茶寄合”的大众化形式。吸收“茶数寄”的品茶论证和鉴赏茶具的内容,结合佛教庄严肃穆的仪式。创立了茶道艺术。提倡茶禅合一,旨在清心。以后由禅门逐渐普及民间,形成20多个流派。如内流、乐流、细流、织部流、南声流、宗偏流、松尾流、石洲流等,十六世纪后期丰臣秀吉时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,集茶道之大成。创立了最大众化的“一派茶道”又称“千家茶道”后来,千利休子孙分三支,又称“三千家”。“一派茶道”在日本流传最广,影响最深。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为茶道宗匠。
...(1)饮茶的普及
宋承唐代饮茶之风,日益普及。宋梅尧臣《南有嘉茗赋》云:“华夷蛮豹,固日饮而无厌,富贵贫贱,亦时啜无厌不宁。”宋吴自牧《梦梁录》卷十六“鳌铺”载:“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,柴米油盐酱醋茶。”自宋代始,茶就成为开门“七件事”之一。 宋徽宗赵佶《大观茶论》序云:“缙绅之士,韦布之流,沐浴膏泽,薰陶德化,盛以雅尚相推,从事茗饮。顾近岁以来,采择之精,制作之工,品第之胜,烹点之妙,莫不盛造其极。”
...《红楼梦》对茶有突出的描写。作者将茶的知识、茶的功用、茶的情趣,全部熔铸于,《红楼梦》中,其描写茶文化篇幅广博,细节精微,作用巨大,蕴意深远;文采斑斓,远远超乎中国所有古典小说之上,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,以致有人说:“一部《红楼梦》,满纸茶叶香”。
《红楼梦》描写的是钟鸣鼎食、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,幽雅的茶事显得富贵豪华。富贵人家喝茶,他们当然喝的是上好的茶。首先是六安茶。小说第41回《品茶栊翠庵》中,贾母道:“我不吃六安茶。”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县霍山,与龙井、天池并名,为清代贡茶。其次是“老君眉茶”,也出自于该书第41回,是妙玉为贾母特备的一种名茶,一般认为指的是产于洞庭湖的“君山银针”。该茶嫩绿似莲心,清香淡味,最受文人墨客欢迎。清代也将其作为贡茶。这位长寿贾母喝着这象征长寿的轻君眉,当然会很高兴。第三是普洱茶。小说第63回《寿怡红开夜宴》,林之孝向袭人索取“普洱茶”,晴雯说的“女儿茶”也是普洱茶的一个品种,是盛行清代宫廷和官宦人家的名贵贡茶。第四是龙井茶,小说第82回,宝玉读书回来,急急忙忙去潇湘馆见林黛玉。只见“黛玉微微一笑,因叫紫鹃:‘把我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,二爷如今念书了,比不得里头。’”一杯散发清香的龙井茶,盛满了黛玉对宝玉的浓情厚意。第五是枫露茶,这是宝玉最喜欢喝的一种名茶,很可能是曹雪芹杜撰的一种超凡脱俗的名茶珍品,以烘托主人公宝玉的不凡,见于小说第8回《奇缘识金锁》:……这枫露茶也确实不平凡,二般茶泡了三四道,早已味同嚼蜡,这茶才刚刚出色出味。第六还有一种外国名茶,名叫暹罗国茶,第25回《通灵宝玉蒙蔽遇双真》中,王熙风给大观园少爷小姐们送了暹罗国进贡的茶叶,自然显,得珍贵。还有种名叫“千红一窟”的仙茗,那更是作者艺术杜撰,一般人是无法消受的,只有宝玉在梦中才能品尝。说的是宝玉在秦可卿的房中昏昏睡去,梦见一位警幻仙子为他引路至太虚幻境,大家人座,小丫环捧上茶来,宝玉自觉清淳异味,纯美非常,因又问何名?警幻道:“此茶出自放春山遣香洞,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宿露而烹,此茶名曰千红一窟。”
...远古时代
人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叶,采集嫩梢,生嚼鲜叶。后来加水煮成羹汤饮用,这就是最早的原始粥茶法。
南北朝
统治阶级嗜茶成风,皇帝多在皇宫举行茶宴,作为对群臣的一种恩施,气氛肃穆庄重,礼节严格。丈人与僧侣则多选择在古柏参天的禅林寺院坐禅饮茶。
唐代
陆羽《茶经》之前,人们把茶饼研成细末,再加上葱、姜、橘等调料倒入罐中煎煮来饮。后陆羽提倡自然煮茶法,去掉调料,人们开始对水品、火品、饮茶技艺非常讲究。
...
名山出名茶,名茶耀名山。武夷山与武夷茶双绝人寰,著称于世。
武夷山何时有茶?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,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,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。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,可追溯到南朝时期(公元479-502年),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孙樵(约825-约885年)写的《 送茶与焦刑部书》。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:"晚甘候十五人,遣侍斋阁。此徒皆请雷而摘,拜水而和。盖建阳丹碧水之乡,月涧云龛之品,慎勿贱用之!"孙樵在这封信中,把出产在"建阳丹山碧水之乡"的茶,用拟人化的笔法,美称为"晚甘候"。"晚甘候",甘香浓馥,美味无穷之意。"候",用尊称。"碧水丹山"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。当时崇安尚未建县,武夷山属于建阳县,故信中称"建阳丹山碧水"。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。从此,"晚甘候"遂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。清明闽北人蒋蘅写的《晚甘候传》一文中,更是通篇以拟人化的笔法,酣畅淋漓地为武夷岩茶写传。他写道"晚甘候,甘氏如荠,字森伯,闽之建溪人也。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,月涧云龛之奥。甘氏聚族其间,率皆茹露饮泉,倚岩据壁,独得山水灵异,气性森严,芳洁迥出尘表……大约森伯之为人,见若面目严冷,实则和而且正;始若苦口难茹,久则淡而弥旨,君子人也。"该传沿用了前人对武夷岩茶的美称--"晚甘候",以拟人化的笔法记述了它的姓名和表字,姓甘,名如荠,字森伯。作者巧妙地用了《诗经》中的典故,予武夷岩茶以姓名:甘如荠。《诗经.邶风.谷风》云:"谁谓茶苦?其甘如荠!"《晚甘候》作者匠心独具,为甘甜美味的武夷岩茶取了出典于《诗经》的尊姓大名,令人解颐生津。传中还把武夷岩茶的"茶品"拟人化为"人品",赞之曰:"君子人也!"足以与周敦称莲花为"花之君子"相媲美。
...1.从欣赏的角度上,焙火轻的茶偏重在「茶香」的享用,焙火重的茶,偏重在「茶味」的享用。
2.在饮用的口感上,焙火轻的茶有如清蒸、清炒的菜肴,焙火重的茶有如红烧的菜肴。
3.成茶加工的第三类型是「掺和」。就是把喜欢的枝叶花果与茶拌在一起冲泡,例如将洛神花切碎与红茶掺在一起就是所谓的「洛神红茶」,将薄荷叶与清茶掺在一起就是「薄荷茶」。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