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故频发,低成本致恶性循环
最近发生的几起电梯事故,让人们突然发现,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,电梯几乎已成为“腿脚”,支撑着整个城市的运转,这也让人们反思,如何使“城市的腿脚”更为结实。
国家质检总局统计显示 ,目前,中国电梯产量 、电梯保有量 、年增长量均为世界第一。在这个不断膨胀的“世界第一”电梯市场中,安全应是第一要素。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公布的资料,2007年共发生电梯事故33起,占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总数的13% ,其中电梯死亡事故22起,造成26人死亡,10人重伤;2008年共发生电梯事故38起,占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总数的12%。
不过,多位业内人士感慨,竞争越发激烈,价格反而成了很多采购者考虑的第一要素。
一位在电梯业工作几十年的专家告诉记者,上世纪90年代中期,一台电梯一般六七十万元,有的七八十万元,但现在一台相同配置的电梯,也就十来万元。17年前,一台电梯安装费用要10万元左右,现在只要两万元。其中,有生产量增加、技术改造等因素,但越发激烈甚至趋于恶性的竞争环境也不容忽视。“如果坚持很高的标准,坚持原则,基本上拿不到订单。”
上述人士指出,电梯与汽车不同,其生产、发展、消费完全由房地产的发展带动。近年来房地产飞速发展,其中高层民宅电梯隐患尤为突出。因为房屋所有者和使用者都是业主,但采购电梯的人既不拥有也不使用电梯,维保的情况也类似。在这种情况下,价格超越安全性,成为决定是否使用某台电梯的第一要素。
“在现有的利益和责任格局下,再加上恶性竞争,城市建筑电梯安全隐患在所难免。”他说。
中国电梯生产企业过多,在生产、销售环节,采购方都以最低价进行产品招标,很容易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。很多小电梯生产企业,采取超低价竞标的方式,导致大企业也跟着降价。而电梯生产企业降低成本的方式,就是使用更便宜的配件,或在零部件上做手脚。比如,“把钢板的厚度从2厘米减到1.5厘米”,采用成本更低的材质,生产“中国版的电梯”。
怎么坐?
三种情况下就不要坐电梯了
很多人把电梯事故频频发生的原因归结为电梯老化,称只要将老化的电梯及时更换,事故便可减少。此说法并不尽然。普通居民还需从自身做起,才能远离危险:
1.珍爱生命,小心电梯门
和电梯门相关的事故其实占了直梯事故率的80%左右。倚靠、拍打 、脚踢、撬门等举动会影响电梯门开启或者因为门误开而不留神掉进井道。在电梯门要关闭的时候用手脚挡或者硬挤进去,发生过人被夹伤,甚至夹死的状况。
2.等电梯时别狂按上下按钮
等候电梯时很多人总是反复按动上行或下行按钮,殊不知反复按按钮会造成电梯误停,既耽误时间还可能造成按钮失灵。
3.硬币、果皮等掉落请告知管理者
在电梯停靠过程中有时会有硬币、果皮等东西落入了电梯门和井道的缝隙中,应立即告知电梯专业人员协助处理。还有些人扫地时甚至会把垃圾往井道扫,这更使不得。
4.三种情况下别坐
a.电梯发生异响 ,这预示着电梯可能会有安全问题。b.遇到火灾。c.雷雨天,如果没有紧急事情最好不要坐电梯。因为电梯机房通常是在楼顶的最高处,容易招引雷电。
怎么救?
赶快把每层楼的按键都按下
1.被困电梯内
保持平静,千万不要蹦跳。可用电梯内的电话或对讲机向有关方面求救,还可按下警铃报警。在有手机信号的电梯里,可用手机求救。
2.电梯冲顶或者下坠
应对方法:
第一,不论有几层楼,赶快把每一层楼的按键都按下。当紧急电源启动时,电梯可马上停止继续下坠;
第二,如果电梯里有手把,一只手紧握手把,这样可固定人所在的位置,使你不至于因重心不稳而摔伤;
第三,整个背部跟头部紧贴电梯内墙,呈一直线。要运用电梯墙壁作为脊椎的防护;
第四,膝盖呈弯曲姿势。因为韧带是人体唯一富含弹性的一个组织,借用膝盖弯曲来承受重击压力,比骨头承受压力会更大。
据统计,2011年以来,我国的电梯事故呈上升的趋势。在绝大多数事故背后,都凸显着各种人为因素,监管者、生产者、维修者和使用者,每一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和隐患,政府监管、行业自律、使用者的安全意识,缺一不可。据《中国青年报》